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在春分之后的第五个节气。清明节扫墓、拜山祭祖,应是一个流传很久了的古老习俗。唐代诗人杜牧在《清明》诗中写道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无论古人、今人,都有着同样的伤感和愁绪。而今,身在异乡的游子,趁着清明小长期,赶回老家拜山扫墓,与新春佳节的团圆喜庆氛围不一样,心情低落而沉重,这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。 去年彼时,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一安禁足于家,写了一篇随记《含泪吊英魂之清明随想》。今时不同去年,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取消了诸多旅行限制。但被俗务所累,无奈分身乏术,况且山高路远,回一趟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,实属不易。朋友圈传递出很多祭祖的消息,比如在全国蔡氏宗亲群里,有许多宗亲分次分批,前往河南上蔡,在蔡氏始祖陵园举行祭拜联谊活动。一安不能成行,就把这千万缕情思忧绪,凝于笔端,以志纪念。 感念祖先,传我血脉 根据各种史书史料、族谱、方志的记载,据传蔡氏得姓始祖为周文王姬昌的第五个儿子姬度,世称蔡叔或蔡叔度。武王灭商之后,封五弟叔度于蔡,建立蔡国。周成王时,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。最早的蔡国就在当今河南的上蔡县一带。公元前447年,蔡国被楚国灭亡,前后历经500余年。蔡国人以国为姓,分散至华夏各地。(延伸阅读:《姓氏揭秘:看看你是不是周文王的后代?》)
历史上的蔡国,是一个弱小的国家。春秋战国时代,群雄并起,征战不断。处于齐国、吴国、楚国等大国中间的小小蔡国,在夹缝中求生存非常不容易。他们也通过政治联姻等手段缔结外交关系,然而,在丛林法则主导下的现实社会,若没有与他人抗衡的实力,就时刻面临被他人灭亡的危险。虽然国没了,但在屈辱和警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蔡姓人,铸就了坚韧不屈、敢于创新、不畏艰辛、舍身取义的精神特质。
蔡姓人口总数不算多,但被编入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录的蔡姓名人非常多。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,文学家、书法家蔡邕,文学家蔡琰(文姬),东晋名臣蔡谟、书法家、政治家蔡襄、蔡京,理学家、堪舆学家蔡元定,军事家、革命家蔡锷,教育家、革命家蔡元培,政治家、革命家蔡和森,革命家蔡畅,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、清末洋务派张之洞幕僚蔡锡勇,民族英雄蔡公时,革命烈士蔡申熙(红军杰出指挥员、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)、蔡协民、蔡素屏、蔡永祥等,共和国开国将军蔡顺礼、蔡永、蔡长风、蔡爱卿、蔡长元、蔡炳臣等。
根据民国时期编撰修订的湖南益阳南乡七修《蔡氏家谱》记载,我的祖先中不乏声名显赫之人,其中有秦相蔡泽公、东汉名臣蔡茂公、魏尚书蔡睦公、东晋大司徒蔡谟公、五朝元老、吏部尚书蔡兴宗公、唐左散骑常侍、江南四道节度副使、镇南军节度使蔡剑公、后唐庄宗兵部尚书蔡郢公等。
郢公生于公元891年,山西绛州人,为剑公五世孙,是一个上马能治军、下马能安民的能臣。他跟随晋王李克用、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战,李克用最终打败大梁皇帝朱全忠,灭大梁而匡扶唐室江山(史称后唐)。后唐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,因灭梁有功,被庄宗(李存勖)敕封为检校尚书兵部员外郎,监管江西诸镇。
公元924年(后唐同光二年),庄宗皇帝下了一道圣旨给在洪都(今江西南昌)驻防的郢公,命令郢公前往潭州(今湖南长沙)开垦驻扎。接到圣旨的郢公既感到任务的艰巨,又为朝廷能将这一重任交给自己、自己能够为多难的朝廷分忧出力、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而尽力,他感到十分欣喜。他带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,包括兵士和家眷,一路昼行夜宿,跋山涉水。来到湖南之后,相继在长沙、湘潭、株洲、攸县、宁乡、益阳等地驻防和开垦。
郢公每到一地,除了尽快熟悉当地社情民意以外,还非常重视屯田,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,带领兵丁和民众开发了大量土地,使没有土地的穷苦百姓也有地种,并从中得到实惠和好处。为了使屯田取得更好的效益,郢公还特别重视水利建设。他针对洞庭湖区水网稻田的分布特点,组织人员开挖沟渠进行排涝与灌溉,即使在旱涝比较突出的情形下,也能保证粮食生产的丰收。在自给自足的同时,他还将部分粮食通过水路、陆路上供给朝廷。他的一系列举措,既保证了一方民众丰衣足食,也为保障当时后唐的军粮供应、扭转局势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郢公率领部众北渡湘江,到达益阳南乡千石村营里进行开垦。不久,其母亲在益阳病故,按照朝庭例法,他辞官在益阳为母守孝三年。慢慢地,他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,最后定居在山水秀丽的益阳泉交河镇蔡家冲,一直到43岁寿终。按族谱记载,郢公为蔡姓始祖叔度公的第69代后裔。郢公有六个儿子,其中四个儿子后代失传,只有两个儿子子孙繁衍众多,分为西宗和东宗。而我则是西宗这一支脉郢公的第37代裔孙(按郢公为第一代推算)。换言之,我是蔡叔度公的第106代、周文王的第107代裔孙。按有关史料记载,周文王是轩辕黄帝第30代裔孙,则本人是轩辕黄帝的137代裔孙。
清明祭祖,寄托哀思。我们用这些特定的仪式,其实在告诉自己的心灵,人不能忘本啊!我们是从哪里来的?感恩祖先传给我们血脉,无论我们姓氏名谁,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“炎黄子孙”,我们都是龙的传人。我们的祖先建功立业,做了那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,为后人做出了榜样,难怪我们要去怀念他们、感恩他们、祭拜他们。百年之后,当后人再来拜谒时,我们能不能受到后人的感恩与崇敬?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。 |